进气歧管是指空气从进气管进入各个气缸,空气往各个气缸分配的这一段管子,每个气缸有一个进气歧管。进气歧管的设计保证了各个气缸进气分配合理均匀。进气管是指空气从进气口进入,通过空气滤清器,直到要进入各个气缸前的这一段管道,是发动机的主要进气管路,也是总的进气管路。
进气道则是空气进入发动机机体,通向气缸的这一段通道。主要由在气缸盖上设计的通道组成,进气道在最末端就是进气阀控制进气!
汽车进气系统的工作原理
进气系统包含了空气滤清器、进气歧管、进汽门机构。空气经空气滤清器过滤掉杂质后,流过空气流量计,经由进气道进入进气歧管,与喷油嘴喷出的汽油混合后形成适当比例的油气,由进汽门送入汽缸内点火燃烧,产生动力。
进气歧管原理及技术
可变进气歧管PDA(是通过改变进气管的长度或截面积,提高燃烧效率,使发动机在低转速时更平稳、扭矩更充足,高转速时更顺畅、功率更强大!进气歧管一端与进气门相连,一端与进气总管后的进气谐振室相连,每个气缸都有一根进气歧管。发动机在运转时,进气门不断地的开启和关闭,气门开启时,进气歧管中的混合气以一定的速度通过气门进入汽缸,当气门关闭时混合气受阻就会反弹,周而复始会产生震动频率。 如果进气歧管很短,显然这种频率会更快;如果进气歧管很长的话,这个频率就会变得相对慢一些。如果进气歧管中混合气的震荡频率与进气门开启的时间达到共振的话,那么此时的进气效率显然是很高的。
技术工作原理:
由于混合气是具有质量的流体,在进气管中的流动状态是千变万化的,工程上往往要运用流体力学来优化其内部设计,例如将进气歧管内壁打磨光滑减轻阻力,或者刻意制造粗糙面营造汽缸内的涡流运动。但是,汽车发动机的工作转速间隔高达数千转,各工况所需的进气需求不尽相同,这对普通的进气歧管是个极大的考验。于是,工程师对进气歧管进行了深层次的开发——让进气歧管“变”起来
汽车用4冲程发动机的活塞上上下下往复2次循环才算完成一个工作循环,进气门只有1/4时间打开,这样在进气歧管内造成一个进气脉冲。发动机转速越高,气门开启间隔也就越短,脉冲频率也就越高。简单的说,进气歧管的振动也就越大。工程师通过改变进气歧管长度,改进气流的流动。进气歧管被设计成蜗牛一般的螺旋状,分布在发动机缸体中间,气流从中部进入。当发动机在2000prm低转速运转时,黑色控制阀关闭,气流被迫从长歧管流入汽缸,此时,进气歧管的固有频率得以降低,以适应气流的低转速。当发动机转速上升到5000rpm,进气频率上升,此时控制阀开启,气流绕开下部导管直接注入汽缸,这降低了进气歧管的共振频率,利于高速进气。上面这种方式结构简单,但是只有2级可调,这显然不能完全满足各个转速下发动机的进气需求。解决的办法是设计一套连续可变进气歧管长度的机构。宝马760装配的V12发动机就采用了该设计。流体力学的原理,管道的截面积越大,流体压力越小;管道截面积越小,流体压力越大。举个例子: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自来水,将水管前端捏扁,自来水的压力会变得非常大。
根据这一原理,发动机需要一套机构,在高转速时使用较大的进气歧管截面积,提高进气流量;在低转速时使用较小的进气歧管截面面积,提高气缸的进气负压,也能在气缸内充分形成涡流,让空气与汽油更好的混合。
为了让发动机又有低速扭矩,又能拉得出高速,现在的车子大多配备可变岐管或双岐管。双岐管为化油器(电喷)和缸头进气口之间有两根岐管连接,一根粗短直一根细长弯(细长的大都带有弯曲度),用可变阀门控制(就像人咽喉里的气道和食道一样)。平时气走细管,当转速达到一定高度时,阀门自动关闭,气改走粗管。
可变岐管看起来是一根,其实是细管套在粗管里。结构不同,原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