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乐趣和驾乘安全,是所有车型介绍中最为突出的词语。但是很不幸的是,婚礼门、漏油门、气囊门……我们已经接触了太多此类的“门”事件。当车主在弯道上一次次享受驾驶乐趣的同时,却不得不陷入对发动机漏油的担心。而车主在感受爱车操控轻盈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安全气囊无法弹出的悲惨画面。
到底有没有安全的车?车主的安全究竟如何保障?日前的佳美气囊事件再一次引起了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针对连续报道的佳美“气囊门”事件,丰田中国公司公关宣传部负责人杨红坚给出技术层面的解释:“如果不是伴随着有激烈减速的事故,或者是非前方的强烈撞击的事故,前空气囊不该打开。”
某知名汽车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则向记者透露,“汽车厂家在对车辆进行初期设计的时候,会用40辆样车进行测试,如果达到标准则说明该车的设计原理和质量不存在问题。但是实际使用过程中,安全气囊没有弹出则难以对责任进行认定,而厂家也通常会用撞击强度未达到理论强度,撞击范围未满足理论范围等托词来解释。”
然而,在丰田(中国)向记者出示的气囊弹出示意图中,并未发现关于“激烈减速”以及“强烈的冲击力”的具体数值标准。相反的是,在丰田(中国)所出示的安全气囊弹出示意图中,“安全气囊无法弹开”与“安全气囊会引爆”的两张示意图中的撞击范围,有部分是重合的。那么,或许我们只能这样理解:如果不幸被撞击的部位正是重合,那么安全气囊能否弹开,只能取决于你的运气如何。
上海两位丰田佳美车主,其气囊事件被媒体大面积曝光之后,至今仍没有得到丰田(中国)任何的答复笔者并非专业的汽车研究设计人员,因此一直以来对于所谓的“撞击强度”、“撞击范围”一系列的专业术语理论,笔者是抱着一种敬畏的心态听之信之,未敢有一丝怀疑。对气囊弹开需要触发安装在车身上的传感器,否则气囊无法弹开这一常识笔者也略有了解,还不至于一无所知以至盲目认为是汽车质量问题。因此,再来讨论气囊是不是存在质量问题而无法弹开已经没有意义。然而,一起事故气囊无法弹开,或许是偶然,两起事故气囊无法弹开,可能是碰巧,多起事故气囊都无法弹开的事实,却让笔者不得不质疑安全气囊本身的设计。
在这里,笔者姑且相信这几起气囊未开的事故确实是由于汽车在碰撞时没有触发传感器,因而气囊无法弹开。但是如果厂家可以以此做为理由,推卸责任,笔者却不敢苟同。气囊门事件并非只发生在佳美身上,宝来、奥迪、马自达323、皇冠都发生过类似的事件,而厂家给予的答复不约而同的都是一致的“不符合气囊弹出条件”。笔者不禁要问:这样弹出条件的限制是否合理呢?
一直以来,我们的汽车厂家都致力于宣传自己产品上的高科技配置和人性化设计,然而在安全气囊的设计上,笔者并未感觉得到任何高科技和人性化的东西。我们用百度搜索一下“气囊的历史”就可以发现安全气囊从6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对于一项已经如此成熟的技术,为何在“弹出条件”下却又还有如此多的条条框框的限制。气囊的弹出需要机械的控制在触发传感器的条件上,再重大的车祸,只要没有触发传感器,气囊未开,则厂家不会担负责任。那么一辆车上即使配有20个安全气囊,如果只有车前方的一个传感器,这辆车的安全性能到底能够有多高呢?这样的设计是否称得上是高科技和人性化呢?
在这里,笔者认为该质疑的并非是佳美车的气囊质量问题,而是要质疑汽车安全气囊的设计问题。厂家在设计安全气囊的时候究竟基于什么样的标准?在安全气囊的弹出条件上为何始终不能设计得更加人性?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是否合理?这个气囊弹出的标准是不是该修改一下了?
笔者相信绝大部分的车主都不会忽视驾驶安全,谁也不希望遭遇车祸,等着气囊来救命。然而天灾人祸终难避免,当车祸已经发生的时候,安全带、安全气囊却是车主绝望时候的唯一救命稻草,即使它不是绝对的救星,但是它毕竟是车主唯一的希望。机械是冰冷的,人血却是热的。笔者希望汽车厂家在拼命给汽车内饰增加各种人性化设施的时候,是否能给安全气囊多做一些人性化的考虑,让此类关于安全气囊的争论事件不再发生,相信那应该才是广大车主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