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外饰设计师六大必备条件

2021-01-15

 从事汽车行业已有6年,最终选择了汽车内外饰设计作为主攻方向,我觉得作为一个合格的汽车内外饰设计有五大必备条件:

1、娴熟的运用软件(总不能老指望供应商或设计公司吧)

2、人机布置(不废话了,咱们的框框能跳出去吗)

3、熟悉材料性能(塑料件材料种类繁多,可别告诉我你准备用PP做烟灰缸)

4、懂模具设计(自己设计的东西出不了模就糗大了)

5、精通塑料连接技术(博大精深啦,卡接、镙接、铰接、粘接、焊接.....我已经晕了~)

6、一颗永远求知的心(拿着丰田车的仪表板可别光顾着感慨,仔细看结构啊,为什么整个悬臂梁卡扣要向内?为什么这里有条加强筋?搞懂它!)

其实法规方面的要求也很重要遮阳板: 要保证在开启状态,保证在车内后视镜和sun visor之间没有阳光透进来,同样A-Pllilar与Sun-Visor之间也不能有有阳光透进来;要保证眼点到梳妆镜中心的距离小于20mm.

那就是当时的设计师没有做整个的运动校核,只是看了两个极限位置,这是新手经常犯的错误;

前大灯设计

晚上坐车,看到对面开过来的车都不换近光灯,于是乎想了一下以下的问题,还忘专业设计的士能解惑。1/前灯(远光和近光)的强度怎么决定的,比如说照到多远的地方,亮度是多少,范围是怎么

样分布的。检验怎么检验?

光的分布范围怎么样。远光灯跟近光灯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司机是坐在车的一侧,左舵跟右舵肯定也是不一样的。由于点光源不可能产生一个均匀分布的光线。怎么能让光把中间的部分照亮(万一中间有一个大石头就惨了) 

2.近光的光型不是楼主想象的那种,所以不必担心中间有石头看不见的情况.

3.灯罩为PC料,经过UV固化可以防刮花,且达到冲击实验要求.

4.灯具有热量,所以灯壳会开透气孔散热.具体热分析需要CAE模拟.

5.后面反射的叫做反射镜经复杂的配光设计达到配光要求.真空镀铝膜.

对反射镜材料而言,需要注意材料的热蠕变效应,现在的前大灯设计偏向于更小和更深,灯泡工作的发热很厉害,长时间工作要保证配光设计的达标,反射镜材料的热变形温度和长期蠕变必须能跟得上

加强筋的设计

塑料件加强筋的基本设计守则,加强筋在塑胶部件上是不可或缺的功能部份。加强筋有效地如『工』字铁般增加产品的刚性和强度而无需大幅增加产品切面面积,但没有如『工』字铁般出现倒扣难於成型的形状问题,对一些经常受到压力、扭力、弯曲的塑胶产品尤其适用。

此外,加强筋更可充当内部流道,有助模腔充填,对帮助塑料流入部件的支节部份很大的作用。加强筋一般被放在塑胶产品的非接触面,其伸展方向应跟随产品最大应力和最大偏移量的方向,选择加强筋的位置亦受制於一些生产上的考虑,如模腔充填、缩水及脱模等。加强筋的长度可与产品的长度一致,两端相接产品的外壁,或只占据产品部份的长度,用以局部增加产品某部份的刚性。是加强筋没有接上产品外壁的话,末端部份亦不应突然终止,应该渐次地将高度减低,直至完结,从而减少出现困气、填充不满及烧焦痕等问题,这些问题经常发生在排气不足或封闭的位置上。

加强筋一般的设计

加强筋最简单的形状是一条长方形的柱体附在产品的表面上,不过为了满足一些生产上或结构上的考虑,加强筋的形状及尺寸须要改变成如以下的图一般。长方形的加强筋必须改变形状使生产更容易,加强筋的两边必须加上出模角以减低脱模顶出时的摩擦力,底部相接产品的位置必须加上圆角以消除应力集过份中的现象,圆角的设计亦给与流道渐变的形状使模腔充填更为流畅。此外,底部的宽度须较相连外壁的厚度为小,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a说明这个要求。图中加强筋尺寸的设计虽然已按合理的比例,但当从加强筋底部与外壁相连的位置作一圆圈R1时,可见此部份相对外壁的厚度增加大约50%,因此,此部份出现缩水纹的机会相当大。 如果将加强筋底部的宽度相对产品厚度减少一半(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b),相对位置厚度的增幅即减至大约20%,缩水纹出现的机会亦大为减少。由此引伸出使用两条或多条矮的加强筋比使用单一条高的加强筋较为优胜,但当使用多条加强筋时,加强筋之间的距离必须较相接外壁的厚度大。加强筋的形状一般是细而长,加强筋一般的设计图说明设计加强筋的基本原则。留意过厚的加强筋设计容易产生缩水纹、空穴、变形挠曲及夹水纹等问题,亦会加长生产周期,增加生产成本。 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除了以上的要求,加强筋的设计亦与使用的塑胶材料有关。从生产的角度看,材料的物理特性如熔胶的黏度和缩水率对加强筋设计的影响非常大。此外,塑料的蠕动(creep)特性从结构方面来看亦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数。例如,从生产的角度看,加强筋的高度是受制於熔胶的流动及脱模顶出的特性(缩水率、摩擦系数及稳定性),较深的加强筋要求胶料有较低的熔胶黏度、较低的摩擦系数、较高的缩水率。另外,增加长的加强筋的出模角一般有助产品顶出,不过,当出模角不断增加而底部的阔度维持不变时,产品的刚性、强度,与及可顶出的面积即随着减少。顶出面积减少的问题可从在产品加强筋部份加上数个顶出凸块或使用较贵的扁顶针得以解决,同时在顶出的方向打磨光洁亦有助产品容易顶出。从结构方面考虑,较深的加强筋可增加产品的刚性及强度而无须大幅增加重量,但与此同时,产品的最高和最低点的屈曲应力(bending stress)随着增加,产品设计员须计算并肯定此部份的屈曲应力不会超出可接受的范围。 从生产的角度考虑,使用大量短而窄的加强筋比较使用数个深而阔的加强筋优胜。模具生产时(尤其是首办模具):加强筋的阔度(也有可能深度)和数量应尽量留有馀额,当试模时发觉产品的刚性及强度有所不足时可适当地增加,因为在模具上去除钢料比使用烧焊或加上插入件等增加钢料的方法来得简单及便宜。

上一篇:会展销售/展会销售/会展会议销售

下一篇:关于2021年第二次汽车轴承技术创新论坛因疫情延迟